當你在價值投資的世界走了很長一大段路之後,重新回去看一些經典書籍,總是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最近重新複習『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巴菲特說明了他投資前的四個評估重點:
1.我們有所了解的行業
2.具有樂觀的長期展望
3.由誠實又稱職的經理人經營
4.能夠以非常吸引人的價格出售給我們
這四個評估重點雖然簡單,但是背後醞釀了許多重要的價值投資概念:
1.我們有所了解的行業:能力範圍
巴菲特說:『我們盡力去注意那些我們自認能了解的企業,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具備了簡單明瞭的特質,如果企業屬性複雜,由於我們自認不夠聰明,因此無法評估其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
這段話說明了價值投資的兩個重要概念:能力範圍和內在價值。
落入你的能力圈的公司,才有辦法評估該公司的內在價值,也就是該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如果公司的業務不斷變動,或者產業變化快速,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就會改變,這段時間你花費心力做的評估很快就不管用了,以消耗的時間成本來說,這叫做白工
巴菲特又說:『投資最重要的不是知道的東西有多少,而是如何看待自己不懂的事情,只要避免犯大錯,投資人實際上不必做對很多事情。』
這段話巴菲特明顯的運用了查理蒙格『反過來想』的思維方式,你只要知道自己會死在哪邊,不過去就好。
知道自己不懂的愚者,可能比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的聰明人更有智慧。
而最有智慧的,恐怕是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懂的聰明人,如果這種聰明人有兩個,波克夏會有這樣的成就也不奇怪。
2.具有樂觀的長期展望:優異的成長
樂觀的長期展望就是企業的成長,這時候就會談到兩個議題:
2-1.要投資價值股或者成長股?
2-2.成長股的好壞?
首先談2-1:要投資價值股還是成長股?說實話,區分價值和成長只是基金業者拿來賣產品用的分類罷了,只是這種分類真的影響了很多人。
巴菲特認為,價值投資這句話很多餘,如果沒有價值,那為什麼要投資?你會投資沒價值的東西嗎?
如果你買股票不是因為一間公司的報價低於他的內在價值,而是用高過內在價值的價格去買,然後賭有人在上漲以後接手你的股票,這種作法是投機而不是投資。
所謂的成長,是包含計算內在價值的一部分,成長的重要性可大可小,甚至有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這就是2-2 成長股的好壞。
成長並不能解釋價值,雖然成長會對價值帶來影響,但如果一個產業持續成長,結果卻是使用者得利,這個產業的公司卻無利可圖,導致股東虧損,那就是不好的成長。
企業投資一元,必須能夠讓長期的市場價值增加一元,這種成長對股東才有幫助。最好的投資標得是能夠讓市場價值增加一元以上公司,但是這種標的太少了。比較差的投資標的是必須花費大筆資金,但是報酬率卻很低的公司。
上述這段話,巴菲特說明了如何區分成長股的好壞,好的成長股,需要消耗的資本支出較少,卻能維持足夠的ROE,以財務指標來看,就是用比較少的『每股投資現金流』來讓『EPS年增率』提高,最後維持ROE的穩定甚至成長。
另外兩點,請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