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個構面談的是財務企業特質的評估,到第四個構面,談的就是價格的評估。

費雪花了三個章節來談論第四個構面,談到價格和本益比,是所有投資人最大的問題,但是卻很少人深入探討背後的原因。

這問題背後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每個股票相對於整體股市,每次價格大幅波動,都是因為金融圈對那檔股票的評價發生變化」

費雪舉例:如果G公司目前EPS 1元,股價10元,本益比為10。而過了兩年,EPS年年成長到1.4和1.82,未來來可能持續成長。而其他同業不但沒成長,盈餘還下滑。

很明顯的,這間公司的企業活動,一定不止這兩年才開始動作,一定維持一段很長的努力時間,才會產生營運的績效成長。

 

但是金融圈到後來才發現這件事情,並且給予肯定的評價,使本益比上升到22倍,股價上漲到40元(EPS 1.82 X 22 =40元) 以這種成長力道的狀況來講,本益比22倍並沒有特別高,所以股價合理的從10元漲到40元,以G公司這種具有高強管理能力的公司,並且符合前三個構面的條件,未來盈餘仍然會持續成長。

費雪說:評價(appraisal),是很主觀的事情,本益比變幻無常,關鍵就在金融圈的評價。金融圈「相信」一檔股票即將發生某件影響重大事情,因此上漲或者下跌。 它們不管這件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實」有多大的落差,只在乎它們心理相信的事情。如果這樣,那樣投資人研究心理學就好了,為什麼要研究財務、企管和產業?
答案跟時機有關。

因為金融圈的評價和事實不符合的時候,股價有可能常常低於他的內在價值。而某些金融圈的老大哥一旦發現自己低估了某檔股票,而轉給他正確的評價時,其他金融圈的人會開始跟進,因此低估轉高估,並且持續上漲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可能會維持很久,然後一些抱久的投資人開始不耐煩而賣出股票,新買進者會因為以前的舊資訊來搶股票。這時候如果金融圈發了一個該個股的新負面評價,賣壓的力量就會大過買盤,股價就會暴跌。

幸運的持股人(不因為表面股價上漲就賣股票的人)可以藉由金融圈的「評價雜訊」來獲利。當股價上漲的因素是因為實值的獲利能力,加上金融圈給與的認同兩股力量共同作用之下,股價上漲的力道會非常強勁。

費雪在此強調「什麼是保守型投資?」就是要評估風險。評估的方法以前三個構面,加上第四個構面的金融圈評價來綜合評估。

風險最低的,就是非常符合前三個構面,並且金融圈的評價低估,這樣買進的本益比就低。風險第二,也是符合前三個構面,但是評價符合基本面。這樣未來內在價值會持續增長。風險第三,符合前三個構面,但是金融圈的評價已高,原本有股票的人可以持有,但是不可在這種高價買入。

為什麼有些股價上漲,投資人還要持有? 費雪認為,因為完全符合前三個構面的好公司太少了,這種好公司內在價值會不斷提升,未來強化的內在價值會使目前的股價變成合理價格。 同時,這種股票的價格不會被嚴重低估,所以賣出之後未來很難回補。 有些人可能會想,那賣股票以後去找其他的好公司就可以了。但是好公司很難找,轉換投資標的成本很高,一找錯,報酬率就會很慘。

風險升高到第四級,就是前三個構面普通,金融圈低估或者符合。這種股票頂多可以投機,但是不適合審慎明智的投資人。

風險到危險級的股票,就是基本面不怎麼樣,金融圈卻給予高度評價,投資人買進這種股票鐵定會損失慘重。


以上述來說,投資人評估股價的內在價值和金融圈評價之間落差,對投資是很有建設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