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快照 2016-06-10 上午1.11.27
常常有個情況,就是投資人的績效要跟大盤比,要跟大盤的甚麼數字比較?還有為什麼要跟大盤比?

  • 第一個問題有兩層定義:

定義1.要跟加計股息的大盤報酬指數比較。

一般而言目前看到的加權指數是沒記股息的,大盤報酬指數可到證交所網站查詢,不過因為大多數人的指數型投資通常都使用台灣50ETF,所以也可以用台灣50ETF的報酬指數來當作標竿。

定義2.則是投資報酬率的計算方式。

有一種方式會把假設把起始金額(例如100萬)投入後,看增長到現在會是多少,用這種方式來計算報酬率。
另一種方式則是把每年投入的金額,用Excel內部報酬率IRR的方式計算,然後再看目前投入資產的增長額度增加了多少錢,來計算出實際的投資報酬率,這個報酬率是投資者運用指數型工具的報酬率。

我們有了定義的標竿,就可以做出正確的比較。

如果我們把標竿當做台灣50ETF,然後使用定義2的IRR模式來計算,個人在2008年大盤大約6700點左右,個人的四年來的報酬率當時則為年複利11%
2009年重新計算,連續五年的報酬率是年複利13.61%。2010年報酬率約年複利17%,2011年之後的報酬率則是年複利21%左右。
同期大盤相對應報酬率約為年複利7%左右,台灣50報酬指數約年複利6%。由於個人的大多資產都放在台股上,因此報酬率的成長,幾乎等於資產成長率。

  • 第二個問題則是為什麼要跟大盤比?

基本上這是個效率問題,主動選股需要花上時間和精神,如果主動選股的績效比不過被動的指數型投資,那麼時間上的機會成本和實質上的報酬率來說,應該要選擇指數投資。
另一點則是大多數的開放型基金都無法打敗大盤,就算目前獲勝的也必須面臨生存者誤差的考驗。因此如果無法勝過大盤,應該要把資金投入指數,時間用來陪伴家人和提升生活品質。

另一個層面則是能力問題,如果翻開書本,會看到投資有三種獲利的方式:

1.時機交易market timing
2.選股
3.投資組合

本質上,要抓到買賣點的時機交易market timing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困難到將近不可能。

而指數型投資人認為選股很困難,但是對價值型投資人來說,我們只有一個核心能力,就是選股。而建構投資組合,則是選股之後衍生出來的其他動作。

為什麼敢說唯一個核心能力是選股?

因為價值型的投資人關注的不是會漲的股票,而是被低估的股票。

關注的是下檔風險有限,內在價值成長力道足夠的標的。
仔細的分析資產負債表來關注下檔風險,觀察損益表,股東權益報酬率、盈餘品質,來了解內在價值的由來。觀察現金流量表來了解找錢用錢。
如果上漲潛力大幅度壓過下檔風險,那麼這就是筆好生意。
使用自己真正要擁有的東西,並且維持住流程感,不斷的追求進步並且成為一種生活型態。這就是價值投資者之所以為價值投資者的理由。

報酬率的計算,是一種標竿的比較。報酬率是結果,投資人的行為才是成因。投資人要關注的有效果的投資行動,是記律。當記律防禦了整體投資行為的地雷區,報酬率就會自行增長。

不過,價值型和指數型投資人倒是有一個共識,衡量報酬率的基準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在承擔風險後賺了多少錢。

對投資人來說,晚上睡得著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