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Investing Between the Lines》,直譯應該是:在字裡行間找投資機會。它內容主旨很簡單,就是希望幫助投資讀者透過閱讀年報,找出值得投資的公司。

眾所皆知,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巴菲特,他最喜歡的資訊來源就是上市公司的年報。年報是人人都可以取得的公開資訊,那麼為什麼大多數投資人看了年報、卻沒辦法像巴菲特一樣解讀資訊呢?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很多人不具備巴菲特自述的《高機率洞察力》

什麼是《高機率洞察力》呢?

就是透過仔細的觀察,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正面與負面事件,進而採取應對策略。

它可以應用在直接與人面對面接觸,也可以透過廣泛閱讀之中看出模式。

一般投資人不具備巴菲特天生的洞察力,但是可以透過這本書闡明的概念來學會這個技術(你不必發明iphone,你只要會用就好了。)

本書作者Rittenhouse思考條理分明,她在書中列出12個重點關鍵字敘述項目,並且透過統計資料列出相關關係,增進你對這個概念的理解。

你可能會思考:這本書對台灣投資人有什麼幫助?

本書的原則要應用在台灣股市,可能會略有難度。主要是大多數的年報都是按照主管機關規格來寫,鮮少有老闆特地要求的。
但是這些原則可以應用在媒體對老闆的關鍵形容詞上,我研究過後,發現一些好老闆幾乎都有以下的形容:低調,惜字如金,重視數字,有學者的感覺,重視誠信和負責任。

雖然最後講誠信和負責任有點八股,但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做一些正面敘述的時候,竟然要不好意思開口?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對於負面敘述的酸文、假仁假義的牟利、斷章取義的偏頗和上市公司肥貓的貪婪顯得見怪不怪、理所當然?

你能想像一個不重視股東、不負責任的經營者,會打算建立一個永續的公司嗎?
如果經營者不打算建立一個永續的公司,那有可能花心力去經營好公司嗎?
如果不是好公司,那你為什麼要買入這檔股票呢?

這是簡單的邏輯,但是越簡單的事情越多人會忽略。

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我自己也運用了類似的分析技術。看完這本書後進一步的擴充了我腦海中的資料庫與整體概念結構關係。為了徹底了解這本書的作者思考,我還上網找了她的前一本書《Buffett’s Bites》

這兩本書相輔相成,你可以拿一支紅筆將書中的重點畫線,將你認爲特別有感觸的段落列成清單,再應用清單比對你認為想買入的好公司。

如果有些公司雖有名氣,卻不符合你的清單要求,那麼該略過。

如果有些公司符合你的清單,市場卻還沒反應,這就證明了你發現蒙塵的珍珠,也發現了市場誤判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