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心得,個人認為所有知識裡最難分享非心理學莫屬,因為心理學已確定大腦難以在兩個不同情緒下做連結,所以當我們看到心理學常見的效應和這些書籍所舉的例子時,因為不是親臨體會,容易認為自己不會犯這種荒誕錯誤,然而一旦發生於自己身上時,大腦會瞬間吞掉理性。兩個例子,試著體會就懂:一位裸體D cup美女站在你面前要求與她發生性關係、你一買入大立光10張不到5分鐘下殺跌停板隔天又再跌停。
這篇心得主要是以《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為主幹,並融合《快思慢想》與《誰說人是理性的》和一些投資書籍的心得,並建議讀者以上三本皆看過後會比較了解我在說什麼(否則就只是胡言亂語)。主要是想藉由魯拉帕路薩效應,試著能否拉進不同書籍與知識的觀念來寫出文章、強化思維模型。
先用1999年的股市與太陽谷會議與08年金融海嘯為例。
1999年科技浪潮席捲全球,.com、B2C、頻寬、寬頻 等一堆新潮文字出現於世人面前,在太陽谷會議上,一個個科技經理人和高階主管吹噓網路如何及將改變人們生活,這是個本夢比的時代。
2006、2007年,世界各大投行莫不爭相競爭衍生性商品業務、影子銀行競爭購房民眾、民眾盲目的購入負擔不起的房屋、信評機構裝死樣的給予各個衍生性商品高評等。
你可以從中看出哪些心理效應?
再來一個例子
公司產業與經理人究竟孰輕孰重?我以前的想法是: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後來在我看了《尋找投資護城河》後一度以為產業比經理人重要。最終,我看完《窮查理》後,發現前面兩者思維邏輯都有問題,包括《尋找投資護城河》裡面的論述也有一些犯了蒙格說的思維缺陷,但缺陷在哪裡就留給大家探索,否則就犯了心理預期的偏誤傾向,大家可以自己去找答案。
真正開始進入正題。蒙格在窮查理此書探討了25個經常使人犯錯的心理傾向,以下我會部分列出並加上自己想法。
但會偏重綜合心理效應影響下的行為,而非單一論述。
另外,這份心得其實是修改過的,原版心得高達兩萬多字,因為在每一項心理思維缺陷下,我加入大量自己投資和生活的例子,我也強烈建議有興趣增進思維邏輯的讀者也這樣做,將這25項心理效應造成的思維邏輯缺陷分別找出人生或投資的5~10個例子,才更能明白蒙格想傳達的普世智慧。
另外,自己還會再加入幾項孟格沒提到卻很常犯的思維缺陷(資料來源自《誰說人是理性的》),並且最重要的,要清楚明白這世上,沒有單一事件是獨立的
生物學家 朱利安:「Life is just one damn relatedness after another. 」
博物學家 約翰謬爾:「如果我們試圖理解一樣看似獨立存在的東西,我們將會發現它和宇宙間的其他一切都有聯繫。」
不論是在財務分析、產業分析、和現在要探討的心理效應分析都一樣,所以這25個思維缺陷會同時發生、或受彼此影響,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我們很容易看出是什麼原因間的彼此影響,對於未來的事件很難去預測,但對這些人類常見思維邏輯缺陷有了解並能在腦中組成一系列清單時,你可以預防自己去做傻事。
如同孟格說的:「只要你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就永遠不要去那裡。我們從不試圖成為非常聰明的人,而是持續讓自己避免變成蠢貨。久而久之,我們這種人便能獲得非常大的優勢。」
一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映傾向
這是我們最常聽見的激勵機制,人出於本能會追求使自己受益的事物,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但往往激勵機制一旦錯位或是過頭將產生思想上的偏誤。
對投資人而言最常見的莫過於營業員,他們的薪水收入源自於投資人的交易量,對投資者而言某種程度上利益是衝突的,此時激勵機制所產生的偏見將會使營業員灌輸民眾錯誤的訊息,為的是獲取更頻繁的買進賣出。
換個更複雜的例子。中國自1978年鄧小平經濟改革開始,源於歷史與體制的關係,官的地位始終排在所有行業之首,即使資本與商業環境突飛猛進,卻仍受到政治的牽制,從薄熙來事件中可略知一二。
考取公務人員和從政所能獲取的利益與地位對多數民眾來講還是很大的誘因,出於激勵機制的本能,人們會擠向為國家工作的道路,2009年中國公務人員考試人數甚至破了百萬,多數是八零後。
然而,財富的創造是來自創新,而政府的職責是分配財富,當一個國家多數擁有聰明腦袋的人是負責分配財富而不是創造財富時,很難令人相信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國。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與張維迎都已多數提過這個問題,我無意再探討下去,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張維迎《中國市場的邏輯》。
想表達的是,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映傾向可以說是這問題的源生點,一個眾人皆有的心理傾向,搭配其他心理傾向、國家發展歷史、文化與體制,這種藉由多種變數共同引發的魯拉帕路薩效應效應,可衍生出超級大問題,不論是在個人、朋友、愛情、企業、國家與全球化。
二 喜歡/熱愛傾向、討厭/憎恨傾向、避免懷疑傾向、避免不一致傾向
這四項心理效應常與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映傾向共同形成強大的魯拉帕路薩效應效應。我們周遭總有令人喜歡和討厭的人,對於他們所做所為常產生心理思考上的缺陷,由其令人喜歡的人比令人討厭的人更易造成嚴重的思考缺陷。
出於人類演化過程,腦袋的系統一會因簡單聯想誤導傾向而認為對方對自己有善是有益的,出於激勵機制我們自然的擁抱樂於善待我們的人,喜愛傾向的作用下又會更加深我們認為這人是友善的想法。
但人是複雜的動物,出於眾多原因總是會在某些行為有劣根性,即使我們透過小道消息與事實面得知,心中難免會產生無法接受矛盾的衝突,人傾向避免懷疑,我們不願懷疑深愛的人,或者說,某種程度我們不願不相信自己曾做出的想法,基於避免痛苦心理否認傾向與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一旦我們否認自己將產生極大痛苦,心中認知與事實相反,我們寧願躲避逃離,甚至因為避免不一致傾向作用下而刻意忽略事實,任由事態走向悲慘的那面。
但相反的,對於我們討厭的人,出於討厭傾向,我們對其擁有的敵意與懷疑會超出正常的量,這時反而居於系統二的運作讓我們走入保護自我的方向。
我認為知名投資作家黃國華總幹事常在其blog發表對投顧老師與投信不削的文章就是明顯例子,這種負面能量反而變成了保護傘,成為創造傲人績效的影響因子。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心理傾向並非越多越好,一旦過頭,腦袋強大的情緒壓力會使系統二無法運作,充滿偏件的系統一反而霸占了腦袋的運作,將逼使你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商場上最常見的莫過於惡意購併,服毒藥丸的方法兩敗俱傷。台灣經典的例子可參考辜仲瑩領軍的開發金欲購併張平沼領軍的金鼎證時。
另外,大家都知道壞習慣不好,為什麼人仍甚少改掉壞習慣?
正是因為 避免不一致傾向、避免懷疑 與 操作性條件反射 三者共同作用。
抽菸為例,當人們上癮後抽菸成了種習慣,即使我們知道抽菸會導致肺癌口腔癌,但每天習以為常的習慣與腦袋的認知衝突時,會選擇能立即感受到利益的,也就是每次抽菸感到舒服快樂時,操作性條件反射 就從中強化了下一次願意抽菸的機率,當下的舒服也使人們選擇腦袋跟隨習慣,而非習慣跟隨腦袋,另外,也正是人們的避免懷疑傾向會對戒菸刻意忽視。而這種態度與行為久了又會造成 確認偏見,即認為這樣做沒什麼錯的(即使事實擺在眼前)。
孟格書中的監獄守衛與囚犯勢不兩立的例子也是。
新守衛會因舊有偏見與習慣獄中文化(毆打獄囚),藉由避免懷疑傾向形成從眾行為而打獄囚,而打獄囚的行為又強化守衛討厭/憎恨傾向,進一步的扭曲守衛思維,強化守衛偏見;獄囚則恰恰反過來而仇視守衛。
這種充滿偏見的系統一支配了所有人與文化的環境下,一旦暴動所引發的後果會非常嚴重,近期發生的玻利維亞監獄暴動造成30人死亡、50人受傷恰好給政府一個反省的例子。
凱因斯:【新思想之所以很難被接受,並不是因為新思想太過複雜,而是因為它們與舊思想不一致】
三 回饋傾向、比較效應偏見、錨定效應
回饋傾向與上述所有傾向經常一起作用,上面的例子也都有回饋傾向的影響,但這常發生於投資思為缺陷上,所以我將它單獨拉出討論。在講回饋傾向導致的思維缺陷前,必須了解比較與錨定的威力,我把它稱作比較效應偏見和錨定效應,先來看《誰說人是理性的》與《快思慢想》裡心理學家做過的實驗。
1. 以下是經濟學人訂購方案,作者詢問路人會選哪項?
i. 電子版1800元:
【經濟學人】網站全年所有內容+1997年以來經濟學人歷史資料
ii. 印刷版3600元:
【經濟學人】全年各期印刷版
iii. 電子版+印刷版套餐3600元:
【經濟學人】全年各期印刷版+【經濟學人】網站全年所有內容+ 1997年以來經濟學人歷史資料
結果是多數人選第iii.
2. 心理學家將受試者分成兩隊,並分別播放三組非常難聽的噪音,第一組撥完再撥第二組、再撥第三組,由於實在太刺耳了,心理學家會在這三組噪音會分別給現金當作補償,但受試者也可選擇中途退出。
給錢的順序是這樣的:
第一組獲得的錢依序是 10元→50元→90元
第二組則是 90元→50元→10元
心理學家想知道的是,若是將這三組噪音都聽完,其實這兩隊可獲得的金錢都是150元,那這兩隊願意聽完的人是不是一樣多?
結果是第一組聽完的人遠比第二組多。
3. 一位教授在校園中問路人能否請他們幫忙帶領一群少年犯去動物園參觀,結果是每6人就有1人願意;後來作者改變方式,他先問能否連續兩年每周花大量時間去照顧少年犯,這荒唐的請求沒人願意,但坐者又改問:那你願意至少花一個下午帶少年犯去參觀動物園嗎?
結果高達1/2的人願意。從1/6變成1/2,整整提高3倍。
這三個實驗皆運用了比較效應與錨定效應。
比較效應 指人不具有判斷事物真實價值的能力,就像我們走進中華電信要購買智慧型手機時,無法辨識出HTC Butterfly s 空機價20100元究竟符不符其價值,因為我們不會把它全部拆解開來了解每個零件成本和組裝、運輸、人事、行銷費用,但一看到Sony z1 售價22900元、Samsung note3 售價23900元、Apple 5s售價21000元,我們自然的會把所有機種,用你偏好的功能與造型差異化來比較與比價,最後選擇C/P值最高的,你不會去考慮這些新高階機種是否每個都符合其價值,從中挑出價格低於價值的。
定錨效應 是指當我們看見一項事物時,自然的把它當作衡量基準。
繼續以手機例子為例,人們根本不知道一隻手機真實價值多少,但當我們看見HTC Butterfly s 空機價20100元時,心中會將這價格創造成基準,再配合比較效應的作用而依序看見每支手機都在兩萬附近時,自然認為高階手機就應該是賣兩萬附近。這時若一隻高階手機只賣10000元時,哪怕所有高階手機的價值其實只有一萬元,我們還會認為賣那麼便宜是不是有問題。
回到回饋效應,蒙格提到水門事件中,當時美國司法部門有個膽大包天的下屬為了共和黨的利益,想使出結合寄女和豪華遊艇的手段,但部長拒絕了。而下屬做了很大的讓步,只要求得到批准,以便潛進水門大廈去盜竊,於是部長默許了。這種潛意識的錨定效應、比較效應、回饋傾向 三者作用下是導致尼克森下台的重要因素。而因回饋傾向綜合其他心理效應而導致的極端危險結果一直都大量存在。
反過來說,回饋效應導致的災害不一定要”主動”去行為。當有人真心毫無保留的善待你,即使是當下不帶任何目的或根本沒想過回報這擋事,當你基於錨定效應而將這種真心當作正常時,長期下來不會對這種真心用感激回報,而是認為這就是對方的個性,是正常的、應該的,久了之後一旦對方停止這種行為,你反而產生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反過來痛批這位善心人士。又或者,這位善心人士長期下對你付出這麼多而不曾得到你一點回報時,違背回饋效應下的偏見將造成善心人士對你的失望,更甚者進而衍生出討厭傾向。
舉我朋友的兩個例子,姑且稱為A同學。A同學為了追一女同學,在追求過程中絞盡腦汁取悅她,追到手之後在熱戀期中為了滿足女同學可說是用盡全身力氣(請別想歪),盡可能的討好她,練吉他、每天鮮花蛋糕、六日的出遊 等,長期下來基於錨定效應,這位女同學很正常的認為A同學的所作所為是應該的,而A同學一旦因為熱戀期消退和密集的課業來臨而無法兼顧到女同學時,女同學因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所造成的偏見,直接的透過系統一爆發出來,認為A同學是不是不愛她了?即使在A同學解釋過後,女同學的心中仍充滿落寞、失望、懷疑,甚至產生憎恨感,看來離分手不遠了。
還有另一個例子。朋友B進入新公司,每到11點他會將自己帶來的便當拿去蒸,好心的他會順便幫也需要徵便當的同事拿去,人好的他就這樣每天幫同事順便錚便當。
直到有天,他中午改外帶便當時,那些同事居然用責怪的語氣問他為什麼今天沒將他們的便當拿去蒸。 大家可以想一下,裡面有哪些心理效應的作用?若是事前就明白這些心理效應,可不可以提前預防?
四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其在操作性條件反射與古典條件反射的兩項主要作用,與其它大量心理效應輔助作用下,造成超級強大的魯拉帕路薩效應,堪稱是人們在生活與投資上最常犯的錯誤。
《快思慢想》認為,系統一不會去追蹤它拒絕的其他可能,甚至不記得曾有過其它可能性,即使這些可能性是事實。
因為有意識的懷疑本來就不是系統一的職責範圍,它只會尋找使聯想機制運作得更輕鬆、更順暢的事物,並最終使我們產生偏見。更糟糕的,正因為這種偏見根直許多惡劣金融從業人員的人心,他們出於稟賦傾向與激勵機制的因素,灌輸多數人錯誤投資觀念。
而要使人們相信錯誤事物的方法就是不斷重複,因為大腦很難分辨熟悉感和真相。再來,若是人們不學習正確的知識,即使系統二是清楚運作的,仍沒有足夠的資料庫使它判別究竟是對是錯。如此一來,你沒有辦法跟其他已知事物連接起來,就只能依賴認知放鬆的感覺,盲目跟隨。
商業上,簡單聯想誤導傾向更是被屢試不爽。
人們會根據以前的經驗和耳熟能詳的道理了解:便宜沒好物。
所以反射認為只要價格高的就意味著品質高。所以企業會改變產品包裝並把價格提高,希望追求高品質的顧客上當。這就是經由價格和包裝使人們做出簡單誤導聯想,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商品高價反而賣得越好,由其套用在奢侈品,因為人們會因為思維缺陷而購買奢侈品穿戴在身上,而這些奢侈品又讓買者使他人反射出有社會地位和金錢的想法。
任何產品在行銷與包裝上都可套用這點。洗衣精廣告一定是背景潔白亮麗或大自然、天然產品以綠色包裝、IKEA將購物環境打造成家居式小區、拼裝地板常以咖啡色和木色為主、時尚名車找美女代言而非f1賽車冠軍手、可口可樂用比實際生活更快樂的背景。
高級商品會取高級名稱。如 Revive時光煥顏晶體組、La Mer海洋拉娜The Essence活膚精華、雅詩蘭黛24H燦顏密碼甦活日霜、裴理康神經多勝肽抗皺精華;在食物上,如松阪級澳洲和牛,以1350度F瞬間高溫鎖住肉汁,香氣甜味飽滿口感極緻 或是 多汁枚絡蜜餞配制的法國肉醬烤鴨胸肉、以色列藥草絡墊底 或是 新鮮櫻桃聖女果與脆嫩青菜雜拌、外帶山羊奶酪片黑莓酸辣醬汁圍邊。
進一步的衍生,《快思慢想》裡提到 1944年,兩位心理學家拍了一部1分40秒的電影,裡面有一個大三角形、一個小三角形和跑來跑去的圓,受試者看到大三角形在霸凌小三角形,並嚇到旁邊的圓,這個圓和小三角形聯合起來把大三角形打敗。
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意圖和情緒。但是,其實這正是你自己已準備好迫不及待看這些幾何圖形,是你自己給它們人格特質和特殊意圖,並把它們的動作看成個體特質的展現。事實上,這些圖形移動並沒有絕對的目的,人們只是用過往經驗、價值關、認知 去套在這些物體。更糟糕的,這不只是單純的系統一問題,就連系統二也會有這問題,因為就算克服了系統一所造就的簡單聯想誤導傾向,在沒有足夠的資訊與知識下,系統二也會做出聯想到過去經驗和心中認知的方法,即使與現實有誤差。最慘忍的現實是,一個失敗的計畫不一定是需透過多次的小失敗或誤差才造成,而是一個就夠。
看看這個血淋淋的例子。De Angelis是大宗商品交易大戶,他是1950年代晚期全球最重要的黃豆油經紀商。
儲存黃豆油的油槽位於紐澤西州,由美國運通的附屬公司管理。美國運通清查過油槽存量後,負責出具倉儲憑證,證明油槽中可供銷售的黃豆油存量。
De Angelis和他的聯合植物油提煉公司就能在市場上出售這些憑證,或用評證抵押向銀行借款,而美國用通則為憑證上的黃豆油數量做擔保。
有天,De Angelis明白到,這些油槽間有管線和閥門相連,De Angelis可已將黃豆油從一個油槽轉到另一個油槽,因次一加侖的黃豆油可以變成好幾加侖。那他就可以誇大黃豆油容量來貸更多錢。
1963年9月,機會來了。蘇俄的向日葵欠收,謠傳蘇俄會需要購買黃豆油。De Angelis決定壟斷黃豆油市場,並逼蘇俄向他高價購買。De Angelis大量借款買進黃豆油期貨,曾一度控制超過全球實質總存量的黃豆油,承擔未來買入12億磅的黃豆油。如此龐大的賭注代表無法忍受一絲的價格下跌。但是,突然間,美國政府似乎不願意放行蘇俄這筆交易,黃豆油價格立刻崩跌,De Angelis宣告破產。
一件看似幾近完美的投機案,只因為突然的一件政治因素而搞垮龐大的經濟個體。這現象層出不窮,LTCM也是因為預料之外的流動性風險而垮台。一樁完美的計畫不需有多次的失誤,而是一次就夠。而大量心理效應下所引發的魯拉帕路薩效應是最常形成這一次的失誤。
五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一個人失去10元的痛苦程度,不會等於獲得相同價值的快樂。」個人非常喜歡蒙格在這節的開頭。
但講這節前,必須先了解預期效應,這兩者是分不開的。預期效應對於學經濟出身的人來說並不陌生,早在貨幣學派與理性預期學派那時就將經濟融入了預期效應。
《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做了個實驗。他有兩種酒,百威啤酒和麻省理工學院特釀(其實是百威啤酒+醋),作者先給第一組人馬各試喝兩種酒,多數人偏好麻省理工特釀;但當作者請第二組,並先告知麻省理工特釀就是啤酒加醋時,多數人在試喝都表現皺著鼻子,最後多數人偏好百威啤酒。
接下來,作者對咖啡那個實驗又換了做法,他又請另一組人試喝這兩種酒,並對喜愛麻省理工特釀的人在喝過之後告知詳情,看他們會不會因為這樣轉而偏好百威啤酒而非麻省理工特釀。
結果,事後知道真相的學生比事前知道真相的人更喜愛麻省理工特釀,且喜歡程度與根本不知道詳情的人差不多。
這就是預期的威力。這切實說明了:人們相信他們想相信的。而想相信的事物可透過預期的力量才增強或改變。其中又牽涉到 避免不一制性、簡單聯想誤導傾向、錨定效應。人們聽到麻省理工特釀這高級名詞時,會簡單誤導聯想成這是種高級名品,並直接聯想到品質優、口感佳,只要麻省理工特釀不要難喝到嚴重超出人們預期而使人們產生被剝奪超級反應下,人們會因為避免不一致效應而覺得該商品的味道不錯、特別。
而預期效應與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正是構成人們在大賣場裡,常站在大量眼花撩亂的商品前不確定要買哪個的主因,同時也是女人逛街一不小心大失血的主因,更是人們在股票市場虧錢所引發龐大痛苦感的來源。
《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裡,有一章節為「多種選擇的困境」
對於許多企業來說,產品的差異化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挖造特定的護城河來經營不同的客源,但對民眾來講這也會造成痛苦的選擇,你是否在挑選手機時一再猶豫比較要買哪一款?妳是否在多項衣服褲子鞋子包包裡猶豫要選哪種款式哪種設計?最主要的因素,當你看見一項好商品並心中感受、或是實際操作過,並從中享受到利益/舒服 時,預期效應就在腦海潛意識的發生了。你會想相擁有它的感覺,並在心中產生你早已擁有它的偏誤,當你選擇其他商品時,因為被掠奪的超級反應傾向,你會恐懼失去它。
當你在samsung note 3與sony z1兩支手機挑選時,要你放棄note 3的5.7吋大螢幕根本要你的命,但改放棄z1的2070萬相機畫素更是要你的命根子。
但事實上,你根本還沒付錢,根本還沒擁有它們,也根本不會同時擁有5.7吋大螢幕與2070萬畫素相機,但因為預期效應與被剝奪超級反應的共同作用,你猶豫不決,心理的壓力與複雜情緒逼使系統二毫無作用,充滿偏見的系統一出來支配了大腦思考,加上一旁的推銷員剛好很瞭心理學,連哄帶騙,試圖將 互惠效應、喜愛傾向、避免懷疑傾向、避免不一致傾向、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社會認同傾向 共同形成強大的魯拉帕路薩效應逼使你最後兩支都買了!
另外,千萬別懷疑,女人在購物上所犯的這種心理思維缺陷也不容小視。
在股票市場,許多投資人也因為這些傾向落入痛苦深淵。當持有投資組合漲一波段時,會因為稟賦效應、自視過高傾向、過度樂觀傾向 而認為自己有本事,並根據人性的 操作性條件反射與簡單聯想誤導傾向 影響下,認為股市還會繼續漲。
而當大盤突然走下坡時,持續的虧損逼使自己懷疑自己做的決定,但懷疑自己是痛苦的,為了避免這種痛苦,只有兩種方法,賣掉或繼續相信遲早會漲回來,對於沒足夠投資知識與心理認知的人來說,賣掉是種對自己強大的否定,造成極大的痛苦。
而對相信遲早會漲回來的人,避免懷疑傾向與避免不一致傾向將使他刻意忽略股價持續下跌的事實,雖然股票尚未賣掉,損失也只是帳面的,但出於預期效應與被剝奪過度反應傾向,將造成心理極大痛苦。
另外,邪教更是將所有心理思維缺陷集大成的高手。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狂熱於邪教的。對這些半疑半信剛接觸的年輕人來說,是最好改造心中思考的受害者。
教徒會將剛入門和願意接觸的年輕人帶進邪教組織裡,教徒們人都很好,試圖讓年輕人們愛上這裡,或者至少讓他們喜歡上教徒們,希歡傾向與互惠傾向在潛意識裡慢慢發酵,隨著接觸的時間越久,這種傾向強化了避免懷疑傾向與避免不一致傾向,年輕人們開始願意服從邪教,願意相信荒誕的宗旨,隨著對每位教徒的熟悉與新進教徒的認識,社會認同傾向更是將這種認同氛圍推上極限,權威誤導傾向的影響下,這些教徒不敢也不會懷疑這一切,或是世界末日終會到來,也相信邪教中的領導者所說的話就是聖旨就是一切,稟賦效應使年輕人們不只不會懷疑自己,更相信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這種由大量心理效應構成強大的魯拉帕路薩效應使邪教團結力更上一層。
一旦有人攻擊和否認邪教時,甚至攻擊邪教徒們的神,出於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與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傾向的影響,系統一將會壓制系統二的運作,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六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
這也堪稱是最常犯的思維缺陷,其最常與激勵機制、避免懷疑傾向、避免不一致傾向、簡單聯想誤導傾向、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傾向、自視過高傾向、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共同作用形成強大的魯拉帕路薩效應。
又以投顧老師和一些惡劣金融人士提供的研究分析最常見到。孟格最常提到的觀念之一是多數事物大都是有機體,有機體是由許多系統組成,系統定義是由多個單項或多項功能的個體所組成。
舉例來說,高速公路就是一有機體,更細節的看高速公路是由系統交流道、收費站與車道組成,這三個就是系統,更再細分下去,國道1號與台76線相連接處為埔鹽系統交流道、國道1號與國道2號連接處為機場系統交流道;車道分為行車道、超車道、路肩、爬坡車道等。所以當我們欲分析高速公路的價值時,決不是單純的找特定幾項資料就可,而是牽涉到大量資訊,並需橫跨不同領域知識做綜合分析。
我們看看《窮查理》一書是如何描述蒙格做投資的方法:
【孟格認為企業財報與會計作業頂多是正確計算真實價值的開始,而非結果。
他要額外檢察的因子無限多,包括當今及未來的法律環境、勞工、供應商、客戶關係、技術變革的潛在影響、競爭優勢和弱勢、定價能力、環境問題。
孟格會根據自己對事實的理解重新調整財報上的數字,包括現金流量、存貨、負債、其他營運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也會評估股票選擇權、退休計畫、退休醫療福利對當前和未來的真實影響、對公司管理階層評估。
同時,孟格也會透過其他管道來評估,包括產品、市場、商標、員工、經銷管道、社會趨勢等等來評估和理解企業的競爭優勢及持續性。因為競爭優勢是優秀企業的護城河。最後,價值評估到最後變成哲學的評估,而非數學的衡量。在加上蒙格畢生經驗和多元思維模型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說是用”感覺”來投資。
最後,即使投過上述方法得到股票價值後,也需要等待至便宜的價格才買進。
在這段時間蒙格會利用檢查清單進行更精細篩選,如 目前價格和成交量是多少? 經營年報何時批露? 是否存在隨時退出的策略? 用來買股票的錢現在或將來有更好用途嗎? 手頭有足夠流動現金嗎? 這筆資金機會成本多少? 等等】
正因為投資是如此複雜,若不持續的進修自己是難以長期從中獲利。
另外,投資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決不是單看技術分析或是幾項財務比率就可成為投資贏家的。
然而正因為人性有著易取得性誤導傾向,當我們沒有足夠的財務與心理知識擴充系統二時,很容易就藉由系統一的多種人性心理思維偏見來影響來做出錯誤判斷。
身為一價值投資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財務報表的數字不都是歷史資料嗎?怎麼能看著後照鏡開車。
這通常是技術面學派,也是慣於被動接受財金知識的人所愛問的。正因為投資牽涉到的知識太廣,而多數民眾不可能也不願花大量時間去充實自己,自然得對於擴充系統二的投資知識就有限,即使曾經學習過價值投資,但大腦的系統一傾向最放鬆、最容易學習的知識,如此一來,易取得性誤導傾向使我們忽略了很重要的因素,而忽略的因素只是因為對它不熟悉。
再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惡劣投資分析文章,多數是充滿著偏見與思維缺陷的金融人士所寫出的文章,他們刻意(或不自覺)避開重要的因素,簡單聯想誤導傾向與有限的投資知識使他們挑選看起來最有關連的變數,而正是出自自己親自分析的,稟賦效應的強化下更強化了避免懷疑傾向與避免不一致傾向。
然而如同邪教教徒一樣,若有人跳出來批判他們時,就像巴菲特批評無知的效率市場擁護者,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傾向與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將構成強大的無知保護障,他們選擇
看見多數人在股票市場上的失利,而忽略「葛拉漢與陶德鎮」上的事實。
蒙格最有興趣的議題︰我們如何對付這些心理因素?
自己的答案源自《快思慢想》與《誰說人是理性的》,就是我們根本無法對付這些思維缺陷。
這些心理因素是人類長期進化以來所遺傳下來的,它們根生於大腦裡,不可能清除得掉,所以根本不需批判自己的愚蠢,因為若人類失去這些心理因素是很危險的,這是人類自遠古蠻荒環境存活下來的關鍵。
那我們為什麼還需了解心理因素?因為得設置障礙,在關鍵時刻預防心理思維缺陷跑出來。至於如何預防?《窮查裡》、《快思慢想》與《誰說人是理性的》這三本都有提供不同的想法,但怎樣才符合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把這三本書都閱讀後,並在腦海中列出最常發生的心理傾向,與自己生活和投資的實際例子做結合,自然就能找出答案。
另外,我也相信這篇心得某部份一定有問題,最大的原因可能是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自視甚高傾向、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避免懷疑傾向與避免痛苦否認傾向無意識讓系統一支配了大腦,寫出錯誤的東西。
目前我所知最快也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多批評、多指教、多討論。
關於心理思維缺陷,我們無法解決,但可以預防。而預防的前提就是要明白它們何時出來?用怎樣的方式呈現? 這正是蒙格認為為什麼心理學非常有用的原因。不論是在課業、事業、愛情、投資,或是在任何人生大大小小事情上,了解並懂得善用,就是踏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步。
最後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常見的投資名言,重點不在於它們對不對(因為它們都有問題),而是在沒來由的說出這些話時,犯了什麼心理傾向而導致的思維缺陷?
1. 競爭就是搶第一
2. 台股與美股齊漲齊跌
3. 貨幣貶值出口就會增加
4. 貨幣存量增加會造成通膨
5. 債券投資報酬率比股票低
6. 股價跌破淨值就是買入時機
7. M1B>M2時,股市就會上漲
8. EPS創新高代表公司正在成長
9. 企業自由現金流量太少是壞事
10. 基本面投資就是看著後照鏡開車
11. 買進本益比低的,賣出本益比高的
12. 企業收購庫藏股代表對自己股價有信心
13. 中國GDP連5降,經濟將進入成長停滯期
14. 外資匯入時台股一定漲、外資退潮時台股一定跌
15. 近幾年XX企業營業外收入特別多,代表公司不務正業
16. 巴菲特崇尚集中投資,所以集中投資一定比分散投資好
17. 麥克波特經營的Monitor Group倒閉,代表波特的管理知識已死
18. 好經理人救不了爛產業、爛經理人可以活在好產業,所以產業比經理人重要
19. K值在超賣區向上穿越D值時為買進訊號,K值在買超區向下跌破D值時則為賣出訊號。
本文作者為網友—–一位正在北京攻讀金融碩士的同學所提供,非常感謝他的大方分享。